心理健康
什么是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它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其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的适当的调控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①保持对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②保持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③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④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⑥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包括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三个方面。过高评价自己,过低评价对方,就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盛气凌人、狂妄自大;相反,过低评价自己,过高评价对方,则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畏畏缩缩、自抑自卑。对人际交往本身的交互性原则认识不足就会导致交往中对某一方利害的过度关注。
个体的情绪反应应该是适度的,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过分冷漠都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大学生情感丰富、心境易变,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容易凭一时好恶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使得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
人格是指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和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导致人际冲突。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和有不良人格的人交往。
人际交往是一种技能,人际交往中个体需要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方法,学会有效的表达与沟通等。一些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差,因而交不到朋友,久而久之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人际交往中自信不可或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在交往中游刃有余,人际交往成功且有效。
(1)真诚。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
(3)理解。相互理解彼此并了解对方的意图、情感、观点及立场,交往才能不断持续下去,人际关系才能变得融洽而深入。
(4)热情。热情给人以温暖,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5)克制。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应有理、有利、有节。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
为了能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相识、交往和相处,学习掌握一些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引出话题,如何使谈话继续和中止,如何阐述自己的见解,如何提出批评,如何化解冲突,如何换位思考的技巧和方法是必要的。这些技巧可以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学习。只有勇于参加人际交往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交往技巧,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不断提高。